食品飲用水凈化過程中的關鍵原理是什么
日期:2025-08-29
閱讀:38
食品飲用水凈化過程的關鍵原理是通過物理、化學和生物方法,去除水中的雜質、污染物和有害物質,使水質達到安全、衛生且適宜食用的標準。以下是不同凈化階段的核心原理:
一、預處理階段:去除大顆粒與懸浮物
1. 格柵與篩網
原理:利用物理攔截,通過柵條或篩網的孔隙(如5 - 10mm)截留水中較大的漂浮物(如樹枝、塑料瓶、樹葉)和懸浮雜質。
作用:保護后續處理設備(如水泵、管道)不被堵塞,屬于初級粗濾。
2. 混凝沉淀
原理:向原水中加入混凝劑(如硫酸鋁、聚合氯化鋁),通過電荷中和與吸附架橋作用,使水中的細小懸浮顆粒(如膠體、泥沙)和膠體物質(帶負電荷)凝聚成較大的絮狀物(礬花)。隨后通過重力沉降(沉淀池)或浮選(氣浮法)分離。
關鍵作用:去除濁度(降低水的渾濁度)、部分有機物和微生物載體,為后續過濾奠定基礎。
3. 砂濾(多介質過濾)
原理:水通過石英砂、無煙煤等濾料層(粒徑由大到小分層),依靠濾料的機械截留、篩濾作用,去除殘留的細小懸浮物、部分膠體和微生物。
補充:活性炭濾層(若有)可同步吸附有機物、余氯和異味(通過活性炭的巨大比表面積和物理吸附作用)。
二、核心凈化階段:去除溶解性污染物與微生物
1. 消毒殺菌
化學消毒(主流方法)
氯消毒:向水中通入氯氣(Cl?)、次氯酸鈉(NaClO)或二氧化氯(ClO?),通過釋放次氯酸(HClO)破壞微生物(細菌、病毒)的細胞壁、酶系統和核酸,使其失活。
臭氧消毒:臭氧(O?)具有強氧化性,可直接氧化微生物的細胞成分,殺菌效率高于氯,且不產生三鹵甲烷等副產物,但成本較高且半衰期短(需現場制備)。
紫外線(UV)消毒:利用紫外線(波長254nm左右)破壞微生物的DNA/RNA結構,使其無法復制繁殖,但無持續殺菌能力(需配合其他消毒方式)。
目標:將微生物(如細菌總數、大腸桿菌群)降至安全限值以下(如生活飲用水標準要求不得檢出致病菌)。
2. 去除溶解性無機物
離子交換: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(去除鈣、鎂離子,降低硬度)或陰離子交換樹脂(去除硫酸根、硝酸根等離子),將水中的有害離子替換為無害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(如軟化水)。
反滲透(RO):在高壓(0.5 - 1.5MPa)下,水分子通過半透膜(孔徑約0.1 - 1nm),而溶解鹽類(如鈉、鉀、重金屬)、有機物(分子量>200Da)和微生物被截留。可去除95% - 99%的溶解性固體(TDS)和幾乎全部微生物。
電滲析(ED):利用電場力驅動離子通過選擇性離子交換膜,主要用于去除特定離子(如硝酸鹽、氟化物)。
3. 去除溶解性有機物與新興污染物
活性炭吸附:利用活性炭的多孔結構(比表面積可達1000 - 3000m?/g)和疏水性,物理吸附水中的有機物(如農藥、苯系物)、余氯和異味物質。對分子量500 - 3000Da的中等分子有機物效果好。
高級氧化(AOPs):通過臭氧+紫外線(O?/UV)、過氧化氫+紫外線(H?O?/UV)或芬頓反應(Fe??+H?O?)產生強氧化性自由基(如·OH),分解難降解有機物(如全氟化合物、藥物殘留)為小分子無害物質。
納濾(NF):介于超濾與反滲透之間,孔徑約1 - 2nm,可選擇性去除二價離子(如鈣、鎂)、部分有機物(分子量200 - 1000Da)和微生物,同時保留部分有益礦物質(如鈉、鉀)。
三、深度處理階段:提升水質與安全性
1. 礦化與調節
原理:通過添加食品級礦物質(如碳酸鈣、硫酸鎂)或使用天然礦石濾料(如麥飯石、木魚石),補充水中對人體有益的鈣、鎂、鋅等微量元素,調節pH值至弱堿性(6.5 - 8.5),改善口感和健康性。
目標:避免過度凈化導致礦物質缺失(如純凈水),滿足人體對微量營養元素的需求。
2. 微污染控制
生物活性炭(BAC):結合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與微生物的降解能力,活性炭表面附著的微生物可分解吸附的有機物(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),延長活性炭使用壽命并提升對低濃度污染物的去除效果。
膜生物反應器(MBR):將生物處理(微生物降解有機物)與膜分離(超濾/微濾膜截留微生物和懸浮物)結合,高效去除有機物、氨氮和微生物,出水水質穩定。